环球焦点!看!耀眼重庆文博会的贵州非遗“一家人”

天眼新闻 2023-04-11 10:16:54

贵州这片土地,孕育出了丰富的非遗文化。不少人从父辈的手中,传承了非遗技艺和工匠精神,并为之增添了许多新元素,让传统技艺与时俱进,焕发新生。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月9日,为期3天的第十一届重庆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落下帷幕。在博览会上,风情独特、风物留香的贵州馆亮相了。30多家参展企业展示的特色产品吸引了很多观众,背后则是有故事的“非遗家庭”。

夫妻搭档:

屯堡“珐琅银器”令人着迷

“屯堡银饰与贵州其他地区的银饰不同,它的纹饰以汉文化为主。比如银壶的龙纹,有的龙是三爪,有的龙是四爪。”贵州展馆内,安顺屯堡人银饰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胡天文拿着一个银壶向记者介绍。

600多年前,明朝廷的大批军队和民众驻扎在黔中一带,这些“屯堡人”从江南带来许多精湛的手工艺,其中就有银饰制作。胡家的银饰制作手艺,就是在那个时候由先人传下来的。

“从二世祖起,祖上便开始各种银器制作。在银器制作中,祖先将源于江南汉室的珐琅工艺加以创新,渐渐形成了独具屯堡特色的‘珐琅银器’。”

胡天文说,屯堡“珐琅银器”的鼎盛时期是在明、清两代,拥有者一般都是皇亲国戚或达官贵人。胡天文家所在的西秀区七眼桥镇二铺村,村里银匠最多达100多人。胡天文家祖上银饰产业最辉煌时,工人有50余人。但清末起,胡天文家的家族银饰加工受时局影响,银饰制作手艺差点失传。

20世纪80年代,胡天文的父亲胡清海传承父辈手工技艺,成为屯堡银饰的接班人。2006年,胡清海携《万事如意梅花扇》《年年有余挂锁》《珐琅银器茶杯》等作品参加“多彩贵州两赛一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自此,“胡家银饰”的名声在市场上越来越响亮。为了走出一条更广阔的道路,胡清海曾到北京和景泰蓝基地取经。回来后,经过上千次的实验,终于探索出了最佳的制作技艺。2010年,胡天文从部队退伍,继承了父亲的技艺,成为一名银器匠人。

“我们胡家制作的很多款银饰,都获过奖。比如,银茶酒杯系列产品,在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获得2021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此次在重庆文博会上,胡天文和妻子各自管理一个展位。人们拿着展位上的茶壶或手镯看了看、试了试,最终,买下自己钟爱的银饰品。

母女接力:

传统苗绣里的创新“密码”

廖兰英母女。

“这件衣服多少钱?”付女士摩挲着一件刺绣服饰问刘书颖。

“8000元。”戴着一副无框眼镜的刘书颖微笑回答。

“太贵了!”付女士的目光在精美的服饰刺绣上流连。

“这个是纯手工刺绣,手工很贵,绣娘一天只能绣这么一点点……”刘书颖耐心地向付女士介绍。

刘书颖的母亲廖兰英在一旁看着女儿向客人介绍,女儿的落落大方,让她觉得女儿正一点点成长。这对母女起先只有一个很小的展位,后来经过协调,在展馆空处摆上一张桌子,才将带来的200多件刺绣产品全部展示了出来。

“我把传统元素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让更多人接受贵州的民族刺绣,市场也扩大了。”刘书颖发现,把传统的元素融到现代生活用品中,人们更容易接受非遗“双创”产品。

廖兰英6岁开始学习苗族刺绣,18岁便成为当地的刺绣能手。2017年,她在施秉县城区创办了贵州嘎榜留民族工贸有限公司。2019年,刘书颖大学毕业后,上了3年班。母亲廖兰英叫来女儿,希望让公司更有实力,带动更多妇女就业。目前,廖兰英是贵州嘎榜留民族工贸有限公司的董事长,女儿刘书颖是总经理。

在廖兰英看来,一个人富不算富,大家富才算富。她开公司的目的,一是通过创新,传承苗族刺绣;二是帮助当地的绣娘,创造就业机会。刘书颖也觉得开在家乡的企业,不能把利润看得太重,乡亲们有了收入,公司的社会性才能彰显出来。

夫唱妇随:

让傩面具“活”起来

韩洪柳夫妇。

“这个东西有意思,眼睛和嘴巴会动呢。”一名小学生模样的男孩,指着展位上的傩面具对父亲说。

“这是我们贵州道真县仡佬族的傩面具,里面有活动的机关……”展位老板韩洪柳拿着一副傩面具,热情地为参观者解说。

韩洪柳是贵州名匠、工艺美术大师,这次他和妻子参加博览会,带来了500多件各式各样的产品。

致力于傩文化传承和推广的韩洪柳,旨在将傩面具开发成旅游商品,助推傩文化走出去,也可以解决部分群众的就业问题。他开办的企业,先后被评为“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保护示范基地”“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传习所”。作为道真唯一可以制作活动傩面具的手艺人,他希望有人继承这项手艺。

继承父辈雕刻手艺的韩洪柳设计、制作的产品林林总总,有傩面具、手镯、串珠等,远销沿海地区和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其中,要数“傩面具”的名声最响,在全国许多地方都可以见到。与黔中屯堡地区制作的傩面具不同,韩洪柳传承的傩面具制作手工艺,重点放在了“活”上,傩面具的多个地方都是可以活动的。

除了“傩面具”,还有被韩洪柳津津乐道的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曾播出的《中国影像方志·道真篇》,傩文化作为地方人文被搬上了荧屏,而他制作的傩面具,也在纪录片中有很多镜头。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陆青剑

编辑 郝梦

标签:

广告

Copyright ?   2015-2022 西南商场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皖ICP备2022009963号-8   联系邮箱:39 60 29 14 2@qq.com